2022年10月30日上午,由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基地主办的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暨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唯实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原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沁平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瞿振元教授以及各位学术委员出席会议。北京市教委科学技术与研究生工作处李善廷处长出席现场会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吕卫锋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赵巍胜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助理、科研院院长杨立军教授以及研究基地的理事会代表beat365体育ios版下载蔡劲松院长、学科建设处吴瑞林处长等参会。研讨会分两个阶段进行,分别由赵巍胜教授和研究基地首席专家、beat365体育ios版下载马永红教授主持。本次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线上线下特邀嘉宾有张淑林教授(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副校长)、丁雪梅教授(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副校长)、别敦荣教授(厦门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周文辉教授(《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执行主编)。
开幕式上,吕卫锋副校长代表学校和研究基地理事会对各位专家学者来校指导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作为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北航70年来始终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勇担时代重任,不断创新超越,多次引领了研究生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特别是去年以来,北航瞄准国家急需领域,不断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通,积极探索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之路,加快培养工程科技领军领导人才。面向未来,北航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进一步加大对北京市哲社基地的投入支持力度,将基地打造成为带动学校精品文科发展的高水平平台和服务北京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智库,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高校力量。

北航吕卫锋副校长致辞
张淑林副会长代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致辞,热烈祝贺研究基地及其学术委员会成立,高度赞誉研究基地已开展的高端论坛等系列活动已在国内产生的重大影响和形成的品牌效应,表示学会将全力支持研究基地建设,期待研究基地取得更多更好成果,成为研究生教育研究和学科建设的一面旗帜、一个重镇,成为高权威、高影响力的重要高端智库。李善廷处长致辞,高度评价了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基地建设成效,认为研究基地在成立不到一年时间内就已在资政建言方面提交了多项高质量决策咨询报告,主动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展现了高端智库作用和价值;希望研究基地继续努力,切实体会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和战略性的支撑,深刻认识新时代新要求和新期待,在学校支持和学术委员会指导下做出更大贡献。

张淑林副会长和李善廷处长致辞

会议主持人
会上,吕卫锋副校长为基地学术委员会顾问、主任、副主任以及现场学术委员们颁发聘任证书,气氛欢快而热烈。首席专家马永红教授从组织架构、管理运行、建设规划和预期成效等方面,全方位汇报了研究基地五年建设规划与获批以来工作进展。

学术委员会顾问聘任仪式
学术委员们济济一堂,德高望重的赵沁平教授、瞿振元教授出任学术委员会顾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战军教授出任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光礼、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黄兆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知行书院院长郑晓齐等四位教授出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还有:马陆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郭广生(中央民族大学校长)、吴小林(中国石油大学校长)、段丽萍(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黄海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刘惠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学专委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志民(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原主任)、秦惠民(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李娟(北京工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人文社科处处长)等专家教授。
全体合影后,进入了大会第二阶段,王战军教授做了题为《研究生教育与社会》主旨报告。王教授围绕“研究生教育的时代定位、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的融合、‘研究生教育与社会’学科建设策略”展开,指出研究生教育必须要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研究生教育高地是国家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柱,研究生教育是“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基石”,同时研究生教育具有特殊的“教育规律”和“教育目的”。王教授强调研究生教育与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多样,多元知识生产模式推动了研究生教育更加快速融入社会,研究生教育创新创造的职能促进了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的高度融合。他特别强调二十大报告中针对交叉学科建设提到的新领域新赛道,为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发展开启了新思路新途径,进而提出了创建“研究生教育与社会(Graduate Education and Society)”一级交叉学科的设想,以探索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和新策略,并提出“上下联动、依靠组织”的“研究生教育与社会”学科建设策略:一是发起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与社会”交叉学科建设的倡议书,二是进一步推进全国高校研究生教育专门研究机构的建设,三是吸引、培养研究生教育学专门研究人员和一批研究生。

王战军教授做主旨报告
在圆桌论坛交流环节,瞿振元教授肯定了“以交叉学科方式呈现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是一个创新性命题,开拓了新方向,与二十大对于当前教育的总要求和方向是高度一致的;指出研究生教育是在本科教育传播知识基础上进行的知识新创造或新运用,因此从交叉学科视角推动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也是有可能的,可以从这里起步,开始拓荒,尽管道路可能是曲折的,关键是要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先做起来。

瞿振元教授发表观点
与会嘉宾围绕两个方面积极发言:一是研究基地的发展规划咨询建议。专家们对研究基地充满信心、寄予厚望。建议研究基地要有重点的创新关注,实现差异化特色发展战略,聚焦北航特色和系列品牌,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服务重大研究生教育和科技创新战略;资政启明,打造高端智库的学术、决策、传播和国际影响力;聚集队伍强化阵地,邀请广泛专家共同参与,和兄弟研究机构一同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以及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二是就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策略进行研讨。与会专家畅所欲言,从不同视角对建设策略进行论述和比较,不同观点思想也进行了激烈碰撞和交锋。经过充分研讨,专家取得以下共识:促进研究生教育学科未来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生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是其发展规律;同时作为一个学科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明确其独特的基本问题和核心理念;在交叉门类寻求设置研究生教育学一级交叉学科,是在二十大精神鼓舞下的新思路新赛道新策略,可以共同推进尝试;交叉学科具体名称还需进一步讨论和研究,同时要做好调查研究以及申请设置一级交叉学科的大量论证和前期工作。
赵沁平院士做会议总结,引用了王勃《滕王阁序》的“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欢迎大家来到北航指导研究基地工作,共同探讨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

赵沁平院士总结发言
赵院士指出高等教育强国、研究生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相辅相成,应携手共进。同时提出要整体、全面优化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及其体系。强调随着人类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我们现在面临的科学问题和产业问题越来越复杂,没有交叉学科的研究很难实现。因而推动交叉学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势在必行。交叉学科门类以及一级交叉学科设置,正是教育满足需求和主动适应的体现。
赵院士认为如果要在交叉门类里设置研究生教育学一级交叉学科,也是可以考虑的,相对于高等教育推动起来可能关联性、交叉性要更强一些,学科建设效果可能也会更强。但是要按交叉学科设置程序和流程来看,必须做好充分的论证工作。要论证清楚这个拟建设的交叉学科的内涵、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方向;例如要论证这一交叉学科内涵,就要明确由哪些学科来构成这一学科共建体系,要邀请这些学科的专家一起来论证;明确主学科,明确未来按照一级交叉学科培养出来的人才要具备哪些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还要考虑就业问题和职业取向。交叉学科的具体名字同样需要论证。
赵院士很高兴谈到:会场高朋满座,专家观点真知灼见,正好似“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为学科论证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依据。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任务任重道远,需要所有研究生教育的研究者、实践者和相关主体共同努力踔厉奋进。


与会者反响热烈,深切感受到会议组织精心策划,圆桌论坛精彩纷呈,为研究基地的建设发展和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献言献策。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将助力研究基地建设,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共同为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尽心尽力,投身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谱写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新篇章。